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

臺灣本土木雕藝品市場蛻變的省思

—從中國大量傾銷臺灣木雕藝品談起

作者:江 鶴

臺灣木雕藝品市場所面臨的困境—以三義為例

中國人說「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」,所要表達的是鼓勵人們要努力奮發向上,就算是當年的吳下阿蒙,也會有鹹魚翻身的一天。遙想二十幾年前,苗栗縣三義鄉下高速公路右轉的水美路,當年就僅有二、三十家老字號的木雕藝品店,負責人多為三義或通霄地區的在地客家人,因為是客家同鄉關係,且大部分的老板是從雕刻學徒起家,所以彼此之間相處融洽,在經營上各取所需、相互支援,仍保有包容禮讓的夥伴關係,及外來的競爭對手不多,加上長期有固定的收藏客戶群,「死忠」與「持續性」地購買收藏的情形下,店家生意成長穩定,營收豐盈富足。

因此,90年代初期就有東家在賺到錢後,開始轉投資房地產、買賣土地,或投資購買山坡地發展民宿、餐飲等休憩事業。另外三義地區經苗栗縣政府評估後,認為極具發展觀光事業的潛力;所以由縣府資助輔導及透過民間力量,積極發展社區總體營造工程,並成功地營造三義成為「臺灣木雕藝品原鄉」的觀光主題,景氣拉長紅,業績節節高升;再加上李前總統任內正式成立「木雕博物館」,每年為三義帶來數十萬的遊客,更熱絡加速地方的繁榮發展。由於人潮錢潮不斷地湧入三義,引起木雕藝品同行的覬覦,紛紛從各地遷來三義來開設藝品店,期間有若干業者以各種「霹靂手段」來搶攻這塊市場,在蠶食鯨吞及惡性競爭下,竟然接二連三引進中國廉價回銷木雕藝品,讓三義木雕市場充斥著「低成本,高售價」的大陸貨,而在臺灣本土收藏家無法接受的情形下,終於促使三義的藝品景氣提早走向寒冬,實在令人扼腕、歎息與不捨!

中國大陸<回銷>低價木雕藝品—乏人問津!

在探究「三義木雕原鄉」所面臨的困境時,以作者長期觀察後,認為有以下幾點需特別值得注意:

★自1980年代迄今,二十幾年來,從臺灣四面八方遷入三義的木雕藝品店,總計家數已高達200餘家,為當年店家的10倍之多;放眼三義的藝品店,真是多到挨家挨戶,相連到天邊。其次,令人訝異的是店家彼此之間,在貨品上沒有太大的差異性及區隔性,而且貨源的取得也非常雷同,千篇一律就只是佛像雕刻品,或陳舊毫無創意的老式雕件,二十幾年來沒有太大的進步,這種情形與當前市場經濟所強調的全球化、國際化,標榜產品創新、創意的精神完全不符,自然而然就會被市場所淘汰!

★其次從三義木雕藝品店的經營策略來分析,在惡性競爭及低成本高售價的投機心態下,店家間拼的你死我活,橫屍遍野,血流成河,如此的經營方式就是短視的紅海策略,影響所及更加速壓縮市場的成長空間。例如在政府尚未開放國人前往大陸觀光探親前,就有少數業者貪圖利潤價差,私下暗地先行「偷跑」,經由港、澳等第三地進入中國,以行李託運「跑單幫」方式,將大陸木雕帶回國內銷售。但是中國大陸在經過文化大革命,及50年來共產主義狹礙思想的控制與束縛下,工藝師傅的作品普遍刻板、守舊、了無生趣、缺乏質感與創意,不符合臺灣人的品味,所以嚴重滯銷,以致投機客首度宣告失敗。

★90年代中期,所謂的「貿易進口商」或「單幫客」,因利之所趨,前仆後繼,重啟爐灶,「不怕死」地繼續從中國大陸進口或帶回較為高級的紅豆杉、灰樟、黃陽木、福杉、檀香、綠檀木及雜木類等雕刻藝品。該等「單幫客」自以為聰明,將臺灣師傅的雕刻品當成「版仔」(即樣品,閩南語音),帶過去福建、廣東沿海一帶,以每個月不到人民幣600元的超廉價工資,聘請當地師傅大量模仿雕刻臺灣味的神佛像或雕件,並謊稱是三義、通霄師傅所雕刻的藝品回銷臺灣。這種以價格為導向去吸引消費者的作法,終於種下日後大陸貨充斥氾濫的禍害!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下,對堅持販售臺灣本土雕刻藝品的商家,兵敗如山倒,哀鴻遍野!也讓真正內行的台灣本土收藏家,對「三義木雕原鄉」的專業、商譽、品牌等形象,已經產生不信任感的危機!

★尤有甚者,90年代後期,不肖業者不思如何突破困境,反而逆向操作,以不服輸的心態!居然乾脆將臺灣木雕加工廠收起來,帶著資金、技術及原料,也就是帶著臺灣在地師傅及臺灣的高級雕刻木料如檜木、肖楠、紅豆杉等共赴中國大陸,直接租用與雇用當地廉價的廠房及雕刻師傅,將臺灣雕刻技術與經驗傳授給大陸人,再將製作精美、高品質的木雕藝品,回銷臺灣魚目混珠廉價銷售。這次,可終於讓他們達陣得逞,海撈一票!剛開始確實騙倒一群臺灣本土收藏家(包括作者在內),大家以為撿到便宜貨,正暗自竊喜之時。卻因為他們彼此間惡鬥,相互爆料,指稱對方的藝品都是大陸回銷貨,假臺灣本土作家之名,大肆低價行銷。殊不知這種欺騙行為,已使得多少收藏家痛心疾首,誓言日後到三義「只看不買,只問價錢作參考!」。因為業者的誠信不斷「出包」,更加速三義木雕業景氣的凋零,讓原本美好的木雕原鄉錢途,提早走向終點!

★另依據政府2006年官方統計數字顯示,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總人數已突破百萬人,而移居大陸各城市的總人口數亦突破百萬人,該現象對臺灣的經濟發展而言,是一項嚴重的警訊!因為這些台商正是臺灣國內市場,金字塔的高消費族群,由於他們移居投資中國大陸,使得高檔木雕藝品的重要客戶嚴重流失;再加諸政府去「中國化」,積極推動臺灣優先的本土意識與政策,間接封殺了中國大陸的製品,更使得中國大陸回銷的木雕藝品乏人問津!關於這一點作者認為,將使三義木雕藝品市場遭受最大的挫敗,同時也是最致命的一擊!如果業者再拿不出因應策略,每天守株待兔,枯等客人上門,恐怕最後只有關門大吉嘍!

臺灣藝品市場的願景—以收藏本土奇木為利基

<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>,從以上三義木雕藝品市場的興衰史來分析,作者認為如果想要拯救臺灣國內這塊木雕藝品市場,並有效防堵中國大陸廉價藝品的傾銷,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去反思及回歸到什麼是臺灣人「真正的」、「正港的」本土木雕藝品文化?還有我們臺灣人「收藏者次級文化」所追求的本土藝品的價值為何?先把這幾個問題釐清後,再配合政府去「中國化」及「臺灣優先」的政策與理念,將國內木雕藝品市場朝以下的經營策略去努力:

首先要置種點於如何開發臺灣本土奇木藝品市場,讓臺灣的木雕藝品走向國際化;同時也要對消費者導之以正面的審美態度與價值觀,讓大家建立「便宜無好貨」的收藏觀念,及臺灣本土木雕藝品「永續經營」的認同感;並鼓勵先進與同好,主動參與、分析及記錄民間典藏奇木的種類與方式,以作為奇木市場的情報交流網絡,可迅速提供收藏者最新的交易訊息;其次要去建構一個公開、透明、即時的藝品交流平台,並加強民間同好彼此間的交流與互動,避免遭有心人士刻意哄抬或炒作價格,及壟斷市場貨源;另在提升藝品製作水準方面,應由政府鼓勵本土作家,積極研發各種先進的清理、雕刻、車製、保存等技術,進而引起國際買家的興趣。

另外政府文化相關事業單位,亦應主動與業者及收藏家等組成「臺灣奇木市場觀察團」,定期分析、觀察臺灣奇木在國際藝品收藏市場的發展與願景,將臺灣「Hinoki世界第一」的尊榮推向國際,並可擺脫大陸貨低價回銷的夢魘,藉以提升國內整體奇木收藏的水平!以上種種議題,都是我們真正愛臺灣奇木的收藏家們,所應該重視的課題!作者謹率先提出個人不成熟的意見,作為拋磚引玉,希望能喚起收藏同好的關注,是否可行?尚祈先進同好多加指正,不勝感激!

沒有留言: